墻與框架結構
墻的類型
根據墻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可分為內墻、外墻、橫墻和縱墻;按受力不同,墻可分為承重墻和非承重墻。直接承受其他構件傳來荷載的墻稱承重墻;不承受外來荷載,只承受自重的墻稱非承重墻。建筑物內部只起分隔作用的非承重墻稱隔墻。
實體墻、空體墻是一種材料構成;組合墻則是由兩種以上材料組合而構成的墻。
墻體構造
磚墻構造:
磚墻的組砌方式。磚墻的砌筑應遵循內外搭接、上下錯縫的原則,上下錯縫不小于60mm,避免出現垂直通縫。
磚:普通磚是指孔洞率小于15%的磚,空心磚是指孔洞率大于等于15%的磚。我國普通磚尺寸為240mmXll5mmX53mm,如包括灰縫,其長、寬、厚之比為4:2:1,即一個磚長等于兩個磚寬加灰縫(115X2+10),或等于四個磚厚加灰縫(53x4+9.3x3)。磚的強度用強度等級來表示,分MU7.5、MU10、MUl5、MU20、MU30等六級。
砂漿。砂漿按其成分有水泥砂漿、石灰砂漿和混合砂漿等。水泥砂漿屬水硬性材料,強度高,適合砌筑處于潮濕環(huán)境下的砌體。石灰砂漿屬氣硬性材料,強度不高,多用于砌筑次要的建筑地面上的砌體。混合砂漿由水泥、石灰膏、砂和水拌和而成,強度較高,和易性和保水性較好,適用于砌筑地面以上的砌體。砂漿的強度等級分為M0.4、M1、M2.5、M5、M7.5、M10、M15.常用砌筑砂漿是M1-M5.
實心磚墻細部構造:
勒腳。勒腳是指外墻與室外地坪接近的部分。勒腳經常采用抹水泥砂漿、水刷石,或在勒腳部位將墻體加厚,或用堅固材料來砌。勒腳的高度一般為室內地坪與室外地坪高差。
防潮層。當室內地面均為實鋪時,外墻墻身防潮層設在室內地坪以下60mm處;當建筑物墻體兩側地坪不等高時,在每側地表下60mm處,防潮層應分別設置,并在兩個防潮層間的墻上加設垂直防潮層;墻身防潮層一般有油氈防潮層、防水砂漿防潮層、細石混凝土防潮層和鋼筋混凝土防潮層等。
過梁。過梁是門窗等洞口上設置的橫梁,承受洞口上部墻體與其他構件(樓層、屋頂等)傳來的荷載,并將荷載傳至窗間墻。由于砌體相互錯縫咬接,過梁上的墻體在砂漿硬結后具有拱的作用,它的部分自重可以直接傳給洞口兩側墻體,而不由過梁承受。
窗臺。外窗臺有磚窗臺和混凝土窗臺兩種做法。內窗臺的做法也有兩種:水泥砂漿抹窗臺;窗臺板,對于裝修要求較高的房間,一般均采用預制窗臺板。外窗臺外挑部分應做滴水。
散水和明溝。散水適用于年降水量小于等于900mm的地區(qū);明溝適用于年降水量大于900mm的地區(qū)。散水寬度一般為600~1000mm,坡度為3%~5%。
構造柱。構造柱從豎向加強墻體的連接,與圈梁一起構成空間骨架,提高了建筑物的整體剛度和墻體的延性,約束墻體裂縫的開展,從而增加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有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筑物中須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
框架結構
框架——筒體結構。利用建筑物的垂直豎井集中組成封閉筒狀的抗剪構件,布置在建筑物的中心,形成剪力核心。這個筒狀核心,可以看成一個矗立在地面上的箱形斷面懸臂梁,具有很好的剛度。
框架——筒體結構是采用密排柱與每層樓板處的較高的窗裙梁拉接而組成的一種結構。這種結構的優(yōu)點是可以建造較高層的建筑物(可高達55層),而且可以在較大的樓層面積中取消柱子,增加了房間使用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