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4 14:28 自由建筑報道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鼓浪嶼的知名,大半得益于島上的“萬國建筑群”。
這些萬國建筑始于鴉片戰(zhàn)爭后的“五口通商”。“五口通商”,福建通了“兩口”,一“口”是廈門,另外一“口”就是福州。歷史上,福州煙臺山的萬國建筑數(shù)量多達近千棟,無論是種類還是數(shù)量,都不亞于鼓浪嶼。不過,與如今蜚聲海內外的鼓浪嶼相比,煙臺山的萬國建筑甚少被外人知曉。
不僅如此,記者近日調查發(fā)現(xiàn),福州的這一“萬國建筑群”,雖近年來加大了保護力度,但不少老洋房仍亟待進一步修繕,建筑群也急待系統(tǒng)、有序地規(guī)劃和利用。
在這一背景下,最近,當福州的煙臺山歷史風貌區(qū)規(guī)劃方案通過專家評審后,隨即引起熱議,有輿論支招—— 盡快將煙臺山打造成福州版的“鼓浪嶼”。
現(xiàn)狀調查 “萬國俱樂部”外掛著內衣
從福州市中心東街口出發(fā),沿著福州城市中軸線(八一七路)一路向南,穿過商賈云集的臺江中亭街,經解放大橋跨過閩江,便來到倉山區(qū)煙臺山。
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大批洋人涌入福州,倉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成為洋人的居留區(qū),一座座領事館、洋行、公館,教堂、醫(yī)院、學校、私人住宅別墅等也就在此拔地而起。
在樂群路22號,有一座石厝教堂,于1861年落成。這是一座由花崗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筑,最特別的是幾個哥特式尖券窗和一個巨大的哥特式尖券門,令整座教堂有一種“沖突的美感”。
可惜,如今這里圍墻的鐵門緊閉,教堂看起來也閑置已久,來人只能站在圍墻外靜靜欣賞。
沿著樂群路往西北角走,來到福州最早的洋人俱樂部樂群樓。樂群樓是一座二層磚木結構的西式建筑,于1859年落成,當時主要是各國領事和商人在此聚會娛樂,也被稱為“萬國俱樂部”。
100多年煙雨散去,樂群樓如今顯得十分破敗。窗臺和樓外搭著很多竹竿,有內衣在上面飄蕩。這里已成為一個大雜院。
可是,映入眼簾的是塔吊,是在建的樓盤。“百年煙山,閩江頭排,萬國使館區(qū)”,開發(fā)商顯然很清楚自己的賣點,不過這工地圍墻外的廣告,令人覺得很刺眼。
局面轉折158處建筑有望“修舊如舊”
時光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那時起,隨著“造城運動”的加快,煙臺山大量老洋房被拆除,現(xiàn)今存留的只有近百棟。
為此,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戴顯群曾撰文指出,“長期以來,由于各種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倉山近代建筑遭到嚴重破壞,昔日風采已不復存在,保護和修復倉山近代建筑已成為政府和社會刻不容緩的任務”。
導報記者調查獲悉,近年來,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對于倉山老洋房的保護問題都愈加重視。日前,關于“煙臺山歷史風貌區(qū)規(guī)劃方案通過專家評審”的消息在福州引發(fā)熱議,煙臺山老洋房將得到如何規(guī)劃、保護、開發(fā),備受期待。
據(jù)了解,按照《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及公園路、馬廠街歷史建筑群保護規(guī)劃方案》,此次規(guī)劃范圍含三部分,約76.3公頃,包括煙臺山歷史風貌區(qū)、馬廠街歷史建筑群、公園路與跑馬場歷史建筑群及周邊地區(qū)。
規(guī)劃范圍內的重點建筑,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9處)優(yōu)秀近現(xiàn)代建筑(23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處)等,以及這次規(guī)劃調查判定為擬保護的建筑,共158處。這些老建筑將盡可能修舊如舊,并對周邊違章建筑進行拆除。
民間支招 打造福州版“鼓浪嶼”
對于老洋房的未來,讓福州市民乃至外地游客格外期待。
導報記者獲悉,福州有一群老建筑愛好者,他們對倉山老洋房進行拍照、記錄、歸檔,并辦起網站。在促進各方重視老洋房的保護問題上,這股民間力量功不可沒。
池志海是他們中的一員,倉山老洋房手繪地圖就出自他手。對于將來的倉山老洋房的設想,池志海說,“希望不要去建一批假古董,老洋房要修舊如舊,要讓人居住,才有人氣”。此外,“部分老洋房可以賦予新的功能,由藝術家們自發(fā)在這聚集,開工作室、辦展覽、開咖啡館,形成一個文化創(chuàng)意區(qū)”。
池志海的這個設想與規(guī)劃部門相符,根據(jù)規(guī)劃方案,保護修復后,煙臺山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定位是—— 福州歷史城區(qū)南部的文化休閑、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集中片區(qū),閩江景觀游覽帶與城市商業(yè)軸上的重要節(jié)點,倉山地區(qū)具有歷史底蘊的生活社區(qū)。
對于這一定位,池志海認為,倉山區(qū)有這樣的文化條件。倉山區(qū)自古就是福州文教重鎮(zhèn),大中專院校云集,百年老校福建師大就位于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內。
在“池志海”們心中,倉山老洋房可以成為福州新的文化名片。“規(guī)劃、保護好,其對于福州的意義,就如同鼓浪嶼之于廈門。”池志海如此表示。
如今,在專家評審通過后,一些專家、民間人士開始紛紛支招,這其中,不少輿論建議將其打造成福州版的“鼓浪嶼”。
“城市記憶”不可失
有的人說,福州是一個沒有太多個性的城市,缺少“城市記憶”。這樣的“城市記憶”,就如同鼓浪嶼之于廈門,故宮、長城之于北京,外灘之于上海。
鼓浪嶼的知名,一大半的功勞得益于島上的萬國建筑。但福州的這一“萬國建筑群”,卻似乎并不為外界所熟知。
一到倉山區(qū)煙臺山,很多人一時會有時空轉換之感。閩江北岸的臺江,高樓林立、霓虹閃耀;閩江南岸的煙臺山,老屋舊宅、古樹參天。
不過沒錯,這才是煙臺山。
這里的街區(qū)依山勢而建,狹窄的街巷起起伏伏、“盤根交錯”。穿過這些街巷,可以找到這個城市的許多歷史印記。舊時的美、法、英、俄等國家的領事館在這兒,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泛船浦天主堂在這兒,中國同盟會福建支部舊址“獨立廳”在這兒,中國最早的女子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舊址在這兒,匯豐銀行福州分行舊址在這兒,還有各式古樸的西洋別墅……
好一派“萬國建筑群”,置身其中,很多時候你會以為自己身在鼓浪嶼。
但城市化進程,也使得這樣一些老建筑遭受破壞。在尋訪老洋房時,一位外地游客見此情景感嘆,他也是來福州才知道倉山有這樣的“萬國建筑群”,“這說明,宣傳得很少,還有待進一步保護利用。其實,這里才是福州區(qū)別于其它城市的地方”。
相信,這位游客說出了很多市民,甚至很多外地游客的心聲。
揭秘“鼓浪嶼模式”
立法保護、鼓勵市場運作
老建筑群的“養(yǎng)老”問題,似乎比人們想象的要復雜艱巨。
能否成為福建第二個“鼓浪嶼”暫且不論,但在專家眼里,廈門近年來探索的鼓浪嶼保護開發(fā)模式,可望成為借鑒。
立法明確“修舊如舊”
“鼓浪嶼的老建筑主要為磚木結構,因建成年代較早,房屋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甚至破壞。”在鼓浪嶼居住的黃女士回憶,擁有千余幢中西合璧、美不勝收的風貌建筑的鼓浪嶼,十多年前,老建筑歷經百余年歲月的洗禮,同樣面臨許多修繕難題。
記者注意到,也正是在2000年,廈門市正式出臺了 《廈門經濟特區(qū)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308幢老建筑隨即被列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名錄。之后,廈門快速開展修繕工程,首批101幢老建筑依據(jù)“修舊如舊”給予修繕。
與此同時,在時間沖刷下,因不可抗拒因素,有些建筑成為危房,或消失在風吹雨打之中,加上老建筑復雜的產權關系,一度使得修繕工作困難重重。
這之后的2009年,廈門專門對《條例》進行修訂。這一進程中,禁止擅自拆除歷史風貌建筑,歷史風貌建筑確需拆除重建的,應當按“恢復原貌”的原則進行重建,即按“原基底、原層數(shù)、原高度、原面積、原樣式、原功能”進行重建。
“不能再建新東西,也不能輕易拆舊物,而是要保護、管理遺留下來的東西。”申遺顧問洪卜仁如此呼吁。
鼓勵市場良性運作
在系統(tǒng)規(guī)劃、保護的同時,還要合理利用。
“除了政府手段的保護外,家庭旅館的成功運作,也讓風燭殘年的老建筑看到了新生的希望。”鼓浪嶼方面的有關負責人表示,保護歷史風貌建筑,不僅僅是單純的修繕和開發(fā)。
在這位負責人眼里,老建筑的保護需要在功能性與觀賞性、保護與市場開發(fā)中尋找到契合點。除了政府的引導和保護外,還應借助社會力量,適當引入民間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對風貌建筑進行多元化的保護。
這期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的鼓浪嶼家庭旅館,確實讓一些老建筑煥發(fā)了生機。但這一理念,也使得有關業(yè)者過度追求利益、盲目擴張,使得部分老建筑的保護,再次出現(xiàn)參差不齊的景象。
幸好,這時“申遺”之路開始。“申遺的腳步,讓很多復雜的關系得以厘清,因為大家有了共識和共同的目標。”有關專家表示。
這一期間,鼓浪嶼老建筑的保護,有了更苛刻的標準。如,一些墻面稍有脫落的老建筑,不能用水泥加固磚面,而要改用傳統(tǒng)灰漿。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