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資訊中心 > 建設趣聞 > 正文
2007-10-22 10:42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①②旅游公司在陜西西安阿房宮遺址上藝術再現(xiàn)了眾多建筑。其中①為秦阿房宮前殿,②為阿房宮前殿全景及十二銅人。
③阿房宮遺址上,鋪設的板瓦飾有細繩紋。
阿房宮并未建成
考古隊經(jīng)過5年艱苦而細致的考古,沒有發(fā)現(xiàn)傳說中的阿房宮。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只發(fā)現(xiàn)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
本報訊 據(jù)《北京晨報》報道,阿房宮考古隊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員日前在湖南龍山縣舉行的一次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說,考古隊經(jīng)過5年艱苦而細致的考古,沒有發(fā)現(xiàn)傳說中的阿房宮。
阿房宮考古隊剛剛結束的一次考古行動中,依然沒有發(fā)現(xiàn)與阿房宮有關的遺跡。李毓芳介紹,考古隊在北至渭河、南至漢代昆明池北岸、東至皂河、西至沛河的135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勘探和發(fā)掘,其中主要遺址有14處,包括傳說中的烽火臺、上天臺、磁石門遺址等,事實上,這些遺址均為秦漢上林苑的建筑,與秦始皇修筑的阿房宮毫無關系。最新考古表明,除了沒有完工的前殿建筑外,阿房宮并沒有其他建筑建成。
此前,阿房宮考古隊首先對傳統(tǒng)和習慣上認定的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和發(fā)掘,除被民房所蓋、水泥路面所壓的部分之外,考古隊對前殿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工作?脊疟砻鳎暗钸z址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長426米,現(xiàn)存高12米。夯土臺基面的東、西、北三面有墻,南面無墻。三面墻所圍區(qū)域內沒有秦代堆積層,沒有宮殿建筑遺跡,也沒有發(fā)現(xiàn)火燒痕跡。
“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筆下宏大、雄偉、壯麗的秦代阿房宮。5年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試圖通過考古工作解開阿房宮這座歷史宮殿所附載的種種謎團。
專家說,傳說中的阿房宮遺址就是后來人們看到的前殿遺址,這在古文獻中記載頗多,但從考古發(fā)掘來看,前殿只是建成臺基,其他工程尚未動工。專家就此推測,阿房宮沒有建成,也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被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只建成了有東、西、北三面墻的夯土臺基,三面墻所圍范圍內并沒有秦宮殿建筑!斑@就是阿房宮的歷史真實!崩钬狗颊f。
不過也有專家說,在現(xiàn)有地方?jīng)]有發(fā)掘出阿房宮,并不能說明就沒有阿房宮,或者阿房宮沒有建成,可能只是前殿沒有建成而已。
項羽火燒阿房宮是誤傳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秦始皇一天住一處,至死也未把宮室住遍
阿房宮究竟有多大?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始皇本紀》中說:“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睋(jù)此推算,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余了。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秦始皇一生巡回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繼續(xù)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guī)!皷|西五里,南北千步”。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入關以后,移恨于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筑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兩千年,但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只發(fā)現(xiàn)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
旅游公司耗資1.3億藝術再現(xiàn)阿房宮眾多建筑
今阿房村南附近的“始皇上天臺”和阿房村西南附近的“郿塢嶺”,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筑遺跡。
1994年,旅游發(fā)展公司在遺址上藝術再現(xiàn)阿房宮眾多建筑。該項目投資1.3億元,占地1000畝,建起古城亮麗的主題公園。2000年9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已接待境內外游客160余萬人次。2005年8月19日,該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成為古城第一家登陸美國股市的民營企業(yè)。
廣州日報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