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資訊中心 > 建設趣聞 > 正文
2006-12-14 19:32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建筑之謎
據(jù)說:金字塔的設計師和建筑師﹐是歷史上的第一個超越時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時代太遠太遠﹐引起了我們理所當然的驚訝和懷疑。
把一塊巨大的凸形巖石平整成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相當困難的,他們在沒有水平儀,沒有動力設備,沒有現(xiàn)代化測量手段的情況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測和施工。它的四條底邊相差不到20厘米,誤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東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僅l.27厘米﹐誤差率不到萬分之…,它的東西軸和南北鼓漱O 位誤差,也不超過5弧秒,他們沒有“尺”,僅會用胳臂作丈量單位﹐叫做腕尺(300#腕尺約等于155公尺),怎么能把塔建得這樣精確?真叫人大惑不解!
為了確保金字塔萬古長存設計者還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顆鐵釘,因為,木質(zhì)易腐,鐵質(zhì)易銹,都是堅固的隱患。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卻拼合得天衣無縫,甚至連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進去。
怎樣把石塊一層層壘上去﹐更是一個引人猜想的神秘課題。
有人說是運用一種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桿原理,將巨石逐步舉高,一層一層壘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幾噸,幾十噸,乃至l00多噸的支架、繩索從何而來?
有人說是運用填沙法,沿著塔基填沙。沙圍隨著塔基升高,充當腳子袈,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現(xiàn)在,讓我們來做一道數(shù)學題:
埃及金寧塔是一個下方上尖的方錐體,高l46米。塔基呈正方形﹐邊長230米,問:它的體積是多少? 如果在它的外圍圍上沙子,形成一個可以運送石塊的斜坡,斜坡的角度為30或25度,那么,它的底邊將各是多少米?設:它們的高度也是146米,各需多少方沙子? 這樣多的沙子從哪里來?而且,先填后毀運輸量還要增加一倍。
有人說是運用填鹽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需用水將之溶解,無需搬走,但是,這么多的鹽比沙于更不易得。何況﹐一揚暴雨﹐就會溶掉整個鹽坡。
有人認為是運用尼羅河泥磚砌成盤旋斜道,逐層止升,其結果與沙坡相近,只是,泥磚比沙子更不容易取得罷了。塔北距地面13米處有一個入口,從公元9世紀開始,盜墓者、探險者、考察者接踵而來,然而,它的塔內(nèi)結構仍然是個謎。塔內(nèi)有迷宮一般的通道和幕室。墻璧光滑,飾有浮雕。通道有整齊的臺階,脈絡一樣地向墓室延仲,直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墓室另有通氣孔通到塔外。據(jù)說死者的“靈魂”可以從這些小孔里自由出人。奇怪的是,這兩條氣孔,一條對準天龍座(永生),一條對準獵戶座(復活)。大概是靈魂飛升的處所。這樣的墓室己發(fā)現(xiàn)三個,而考古學家認為﹐至少還有4個未被發(fā)現(xiàn)﹐這洋精巧的設計和構思,4000年前的古人能完成嗎?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無論哪座陵墓﹐都沒有用火把之類的東西來照明的痕跡,考古學家動用現(xiàn)代化的儀器﹐分析了積存4600年之久的灰塵﹐沒有找到炱,也沒有找到刮掉煙炱的蛛絲馬跡。要知道,這些儀器可以分析每一;覊m中的百萬分之一的化學成份。那么,他們雕飾浮雕﹑清掃墓室﹑或者搬人同王尸體,決不可能在黑暗中進行﹐他們使用了什么照明手段呢?我們至今尚末發(fā)現(xiàn)。
數(shù)據(jù)之謎
7幾個數(shù)字所顯示的精確的等式,使考古學家、建筑學家、地理學家、物理學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1.5億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積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長:塔高=圓圍:半徑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長x2=赤道的時分度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長÷(塔高×2)=圓周率(Π=.3.14159)
誰能相信,這一系列的數(shù)據(jù),僅僅是偶然的巧合?
還有:延長在底面中央的縱平分線,就是地球的子平線,這條線正好把地球的大陸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兩半。還有,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陸引力中心。
還有,大金字塔的尺寸與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極其相似。因此,有人推斷埃及人在4000年前就已經(jīng)計算出了地球的扁率。
還有,地球兩極的軸心位置每天都有變化,但是,經(jīng)過25827年的周期,它又會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金字塔的對角線之和,正好是25826.6這個奇怪的數(shù)字。
人們知道:在金字塔建成l000年以后,才出現(xiàn)畢達哥斯拉定律;3000年后,祖沖之才把圓周率算到如此精確的程度﹐而西方直到16世紀,才有比較精確的計算;在金字塔建成4000年后,哥倫布才發(fā)現(xiàn)“美洲”,人們對世界的海陸分布才有初步的了解;在金字塔建成將近5000年后的今天﹐我們才能測算出地球的重量,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然而﹐4500年前的古人。怎能有如此精確的計算呢?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